养娃已经很辛苦了,夫妻之间就不要再内耗!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妈妈不辛苦,也没有一个爸爸是轻松的
图片
作者:和顺妈
来源:有游有谋育儿(ID: mmjibb)
夫妻是养娃路上并肩作战的盟友,而非敌人。
♬点上方▶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图片
这世上最深的疲惫,有时并非源于外在重负,而是来自本该并肩同行的人,递来的刀刃。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:
凌晨抱着哭闹的孩子,看着熟睡的丈夫和他扔在沙发上的臭袜子脏衣服,积压的情绪突然爆发。
怪丈夫不体贴,当甩手掌柜,不帮忙干活还添活,什么都要等你收拾。
丈夫则反驳,他天天加班到很晚才回来,你只知道抱怨,不知道他养家的压力、不心痛他。
一场争吵就此上演。
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,很多有娃家庭可能都经历过。
养娃的疲惫叠加夫妻内耗,让家变成了争吵和“比苦”的战场。
社会学家沈奕斐曾说:
“家庭内耗就像慢性毒药,在日复一日的互相消耗中,毁掉的不仅是夫妻感情,更是孩子的成长土壤。”
当养娃的辛苦遇上夫妻的互相消耗,再亲密的关系也会变坏,再富裕的家庭也会被拖入不幸的深渊。
有句话挺扎心的:
养娃已经很辛苦了,夫妻之间就不要再内耗!
这世上,没有一个妈妈不辛苦,没有一个爸爸很轻松……
图片
01夫妻互相体谅、不消耗
家庭能量才能平衡
心理学研究指出:
夫妻间每一次互相指责,都是在家庭能量账户中提款,当负债超过临界点,家庭系统就会崩溃。
没有哪个妈妈不辛苦:被忽视的 “隐形劳动”。
“不就是在家带个孩子吗?能有多累?”
当丈夫说出这句话时,可以想象对妈妈们的杀伤力有多大。
社会学家阿莉・拉塞尔・霍克希尔德提出的 “第二班” 理论指出:
职业女性在完成工作后,还要承担三分之二的家务和育儿劳动,相当于每天多上一个“家庭班”。
不管全职妈妈,还是职场妈妈,对家庭和孩子的付出都是巨大的。
但妈妈的付出往往被忽视、被视作理所当然。
更有甚者,还遭到丈夫的指责和埋怨。
一位妈妈说:
“我不需要丈夫替我做所有事,只希望他能说一句 '你今天辛苦了’,而不是视而不见、漠不关心。”
没有哪个爸爸是轻松的:被误解的“养家压力”
“爸爸就是个甩手掌柜!”
这是许多人对爸爸们的评价,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压力。
发展心理学中的 “男性养家焦虑” 研究表明:
现代父亲面临着 “三明治压力”——夹在传统养家角色、现代育儿责任与自我价值迷茫之间。
有位程序员爸爸说:
“我每天加班到 10 点,不是不想陪孩子,是怕被裁员后无法承担奶粉钱。
上楼前,坐在方向盘后,是我唯一能喘气的地方。
到家后就要面对孩子的哭闹和妻子的抱怨。”
图片
02内耗的家庭
伤害的是孩子
养娃养家都很辛苦,如果夫妻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都觉得自己委屈,不愿意理解对方,那家庭内耗最终伤害的不止是夫妻双方,更会影响孩子的成长。
内耗的家庭,是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的。
“我爸妈天天吵架,现在我一听到摔东西的声音就发抖。”
朋友说在他的心理咨询室里,当16 岁的男孩说出这句话时,身体还在微微颤抖。
心理学中的 “家庭情绪感染理论”指出:
父母的内耗会像病毒一样侵入孩子的神经系统,导致其大脑杏仁核(负责恐惧反应)的活跃度显著提升。
有个追踪研究显示:
内耗家庭的孩子,成年后出现抑郁症状的概率显著高于和谐家庭的孩子。
在一个“家庭内耗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”的问答中,一位老师说:
班级里成绩落后的孩子,80% 来自父母互相指责的家庭。
就像生长在污染土壤中的植物,内耗家庭的孩子很难健康成长。
图片
03夫妻是养娃路上并肩作战的盟友
而非敌人
养娃是场艰难的战役,夫妻需成为彼此的能量补给站,而非耗竭彼此的最后那根稻草。
孩子是两个人的,需要的是夫妻协作。
夫妻双方都要看到对方的不容易,给与理解和支持。
真正好的家庭模式,是互相给予依靠,不甩锅、不指责,共同面对困难,营造温馨正向的家庭能量场。
孩子哭闹了,一个抱,一个哄;
孩子尿床了,一个换,一个洗;
你陪孩子玩时,TA休息;
你累得时候,TA接手;
并非严格的五五分,而是能换位思考、体谅的对方,都参与进养娃这项共同的事业中。
“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。”
在育儿这场持久战中,夫妻不是各自为战的散兵,而是需要精密配合的同盟军。
一个家最珍贵的并非四壁辉煌,而是疲惫时有人为你留盏灯,慌乱时有人稳握你的手。
这样,家庭才能兴旺,孩子才会更优秀。
图片
04“夫妻之间的体谅,是孩子看见的第一本关于爱的教科书。”
养育之路本崎岖,别让最亲近的人成为彼此的荆棘。
当我们放下彼此消耗的利刃,学会相互理解,不去计较 “谁做的更多”,而是要专注于 “如何一起做得更好”,才能为孩子构筑健康的成长环境,为整个家庭积蓄正向的、充满爱的能量场。
图片
▶作者:有游有谋育儿(ID:mmjibb),本文作者:和顺妈,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,家有俩娃,300万+爆文作者,专注分享育儿方法、家庭教育、及儿童心理知识。
国学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